本网站使用技术型(必要)和分析型cookies。
继续浏览即表示您接受 cookies 的使用。

标题图片Tag: <span>ARCHITETTURA</span>
Eventi
19 July 2018
讲座:建筑师达芬奇与理想城市研究

主讲人:易诺晨 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 2018年7月24日18:30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 自由入场 持有效身份证件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研究理想之美,力求达到理想之美,运用理想之美,使之与日常现实达成一致。人们在每一种艺术形式中探索新的形态和方法,来接近古典、希腊和罗马法则——这些法则被认作绝对的美学标准。研究涉及到很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古典著作经过翻译,也成为灵感的源泉和范本。其中一部是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参照文本。书中给出了被称为“维特鲁威人”的说明,是达芬奇的标志性作品之一。人类完美的比例尺寸可用于建筑,以此为出发点构建理想城市,不仅在视觉上提供美观,同时具有高效的功能。他的工作是理想城市研究的一部分,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和更多人的灵感来源之一。

查看更多
Eventi
6 April 2018
《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新书推介会

梵蒂冈图书馆是欧洲收藏汉籍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据学者研究,其收藏汉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6世,现藏汉籍约1300余部。但长期以来,这批稀世珍宝只能沉睡于梵蒂冈图书馆中,难于为学者利用。2008年,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批准了“罗马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收集与整理”项目。 梵蒂冈图书馆、罗马智慧大学孔子学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大象出版社几方联手,精心遴选、复制大批文献,整理、汇编为《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分辑依次影印出版。 该丛刊历经编写组将近八年的持续努力,最终于2014年陆续由大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丛刊计划分四辑出版,总计300册。目前已经出版完成的第一辑共44册,辑录了梵蒂冈图书馆所藏170种珍贵汉籍文献,其中包括多种孤本。 丛刊主编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张西平教授解释:“这批文献的出版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史、明清史、中国天主教史、中国翻译史、中国近代思想史和中国近代科技史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该丛刊所辑录文献不仅基本覆盖已经出版的各类相同主体的各类丛书,而且包括多种从未公布的珍贵的刻本、稿本、抄本、地图、星图、画本、双语稿本辞典,堪称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版界在域外汉籍与海外中国文献整理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以及中国人文学术界在国际范围内展开学术合作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时间:2018年4月9日上午10点 地点:北京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 主办单位: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大象出版社 议程: 1、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致辞。 2、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领导致辞。 3、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张西平教授介绍本《丛刊》的学术意义。 4、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任大援教授介绍本《丛刊》的编纂过程。 5、大象出版社王刘纯社长介绍《丛刊》的出版情况。 6、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成崇德教授介绍《丛刊》在清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7、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刘国鹏研究员介绍《丛刊》在宗教史方面的价值 8、与会代表合影,并参观《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样书。 张西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荣誉院长,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汉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正在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天主教文献整理与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等。出版专著十余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梵蒂冈藏明清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主编之一。 任大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前副所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国际汉学》副主编。《Monumenta Serica》中国顾问,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刘古愚评传》《孟子》《中国思想史(明清编)》《中国儒学思想史(明清部分)》等。《梵蒂冈藏明清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主编之一。 成崇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前所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前副主任。主要著作有《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等。 王刘纯 大象出版社社长、大地传媒公司执行董事,《现代出版》《数字教育》杂志主编之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州书画院副院长。出版《通用书法教程》《硬笔书写技法》《高适岑参诗选》《出版学思录》等著作,发表《简化汉字出现的年代与汉字发展嬗变的关系》《康有为手稿述要》《编辑学的诞生》等论文多篇。

查看更多
Eventi
12 January 2018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恳谈会

“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恳谈会   主办: 意大利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意大利使馆文化中心 2018年1月17日(星期三)15:00 中文,意大利文 / 自由入场   陈志华著 王瑞智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陈志华先生于意大利做访问学者期间,遍访意大利的近二十余个历史文化名城,数百幢古建筑,并用自然优美,精确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意大利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工作。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与建筑平面图,增加读者的直观了解。本书不仅具有阅读与收藏价值,还可以作为意大利深度文化旅行的指南。该书1995年时,中国建工出版社曾经出版发行,但仅是一本黑白小册子。2003年时,由陈志华修订,王瑞智编辑的彩色图文版,经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深获好评。版权输出到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等。这本书,已经成为一本经典的畅销书。读者是具备高中以上对意大利、西方艺术感兴趣的人群,随着近些年国内赴欧洲旅行人数增多,该书几乎是中文图书中唯一的深度文化艺术旅行指导书。有鉴于此,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在2017年7月重新修订出版《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作者简介 陈志华,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讲授外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文物建筑保护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建工社,再版再刷近百次,是国内建筑系的教材)、《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版)。 三十年前,陈志华先生率先在中国从事乡土建筑的考察与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测绘,并出版相关研究著作,如《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婺源》《诸葛村乡土建筑》等等,是中国在乡土建筑保护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巨匠。 嘉宾: 李军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文化遗产学系主任。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西方文化遗产等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可视的艺术史—90从教堂到博物馆》、学术自选集《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等。 罗杰威教授(意大利) Prof.Paolo Vincenzo Genovese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注册建筑师,作家和摄影家。 天津大学仿生建筑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他是生态村落与生态街区研究方面的国家级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规划与理论;仿生建筑;古建筑和传统村落修复;可持续建筑与生态村落等。 文铮教授(主持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系主任,副教授。现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多年从事意大利语基础教学工作,著译颇丰,如《卡尔维诺文集》、《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等。 王瑞智(编者,出版人) 作家、出版人,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公司策划人。创立“花生文库”图书品牌,出版近三百种图书;还担任九年《万象》杂志发行人主编。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曾多次到意大利实地考察,并将意大利的经验介绍给中国读者,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一书的编者。著有日本文化旅行札记《东国十八日记》一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