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使用技术型(必要)和分析型cookies。
继续浏览即表示您接受 cookies 的使用。

标题图片Tag: <span>ARTE</span>
Eventi
25 August 2020
《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四川·成都站

巡展《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在昆明环球融创当代艺术中心展出50天后来到四川省会成都,将对公众开放至10月底。 巡展的最后一站,根据目前的计划将于年底在北京举办。 8月20日,《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在四川省成都市麓湖艺展中心开幕。 在中意建交五十周年之际,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构思并发起了此次展览活动,该展览由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和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联合主办,活动还得到了麓湖生态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北京文泽时代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通力合作。《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展览于6月13日至8月5日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环球融创滇池南湾未来城举办,而后抵达了四川省进行展出。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德玛睿、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毕岚祺和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主任孟斐璇,以及众多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代表出席了此次开幕式活动。 由意大利艺术权威代表安东尼奥·帕鲁奇策划的《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将在成都市麓湖艺展中心面向公众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其中展品包含了36件拉斐尔作品的高清复制品,今年正是这位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家逝世的第500周年。 参展作品将描绘出这位画坛圣人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呈现,从拉斐尔未满20岁的早期作品,到他最后的杰作《主显圣容》,这幅画是在他临终前完成的,享年仅37岁。 这对于中国的学者和公众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能够在同一个空间里直观地近距离欣赏到这些分布在7个国家13座城市18个博物馆里的作品。 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先生表示,这场展览见证了中意两国在文化领域中深厚的情谊,象征了中意合作硕果累累,中意双方长期以往互相尊重,两国人民不断地交流,两国特色融汇相通,让古老文明所留下的财富和创新创造能够有机会完美结合。  

查看更多
Eventi
15 March 2019
沉默的邂逅——布鲁诺·瓦尔波特作品展 (2019年3月5日——2019年5月1日)

时间:2019年3月5日——2019年5月1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花家地校区)3A展厅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 协办单位:北京尔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意大利大使馆文化中心 布鲁诺·瓦尔波特被认为是意大利当代最重要的雕塑艺术家之一,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格勒登(Gröden) ,14岁便开始在当地的知名木雕工作坊做学徒,其后考入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师从德国雕塑家汉斯·蓝德纳。在完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作品面貌之前,艺术家经历了内心一次次挣扎,从富于传统的格勒登山谷走出,经过维也纳、慕尼黑,最终重新回归自己的内心,创造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以精湛的雕塑语言,赋予了这些木质物以情感和灵魂,吸引观众在他的作品前久久驻足。这些不依存于环境,却拥有沉默的存在感的作品,或许也与艺术家曾经从事宗教雕塑的经验有关,正是他的这些独特而深刻的经历,给了这些平凡的人物被观看的契机。从1982年起至今,布鲁诺·瓦尔波特在世界各国展出作品60余次,受到艺术界广泛的关注。 此次展览是布鲁诺·瓦尔波特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共计三十余件作品,不仅包含了布鲁诺专门为该展览创作的多件新作,还涵盖其以往个展中很少展出的绘画、铜雕和纸雕作品。 之前该展览已于2018年11月29日至2019年2月27日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取得热烈的社会反响。中央美院美术馆作为该展览在中国巡展的第二站,必将为北京的观众提供全面了解这位木雕艺术大师,并更多接触西方具象写实艺术的难得机会. 等待初雪166 x 45 x 25, 2008, 核桃木 无题-装置  45×40 x28, 2017, 椴木/石膏   展览参观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 9:30—17:30(星期一闭馆)

查看更多
Eventi
6 September 2018
当代艺术对话 -《记忆之光》四人展艺术家见面会

9月12日18:30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北京 值意大利当代艺术日之际 主讲人: 鲁杰罗•萨维尼奥 朱塞佩•莫迪卡 唐勇力 张译丹 张晓凌 (中意文,有翻译) 主持人/翻译:曹金刚 (自由入场) 值意大利当代艺术日之际,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与中国国家画院合作举办《记忆之光》四人展艺术家讲座,展览由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共同策划。 参展艺术家朱塞佩•莫迪卡、鲁杰罗•萨维尼奥、唐勇力和张译丹将讲述他们的文化和艺术经历,以及他们以艺术相处的方式,诠释艺术的方式,特别是艺术与光的关系。 策展人之一张晓凌先生将到场发言。 记忆之光 四人展:鲁杰罗•萨维尼奥、唐勇力、朱塞佩•莫迪卡、张译丹 (15-19.09.2018) 展览开幕式:2018年9月15日14: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中国美术报网、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记忆之光”鲁杰罗•萨维尼奥、唐勇力、朱塞佩•莫迪卡、张译丹四人展将于2018年9月15至19日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由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与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共同策展,将展出来自意大利的鲁杰罗•萨维尼奥、朱塞佩•莫迪卡、和来自中国的唐勇力、张译丹四位艺术家的作品近百幅。 光是绘画中最重要的场所和介质,展览以“记忆之光”为名,通过将中意双方四位艺术家看似不甚相关,却又有着隐秘联系的作品共置一室,以对超验世界的观照与赋形,来重申、恢复艺术的本心与真义。这样一场并置饱含深意,中意当代绘画的跨文化对话、国家主义美学与个人探索、古典形态的当代转化等问题将在展览中一一浮现。 策展人: 吉奥乔·阿甘本生于1942年,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古典学家。欧洲研究生院巴鲁赫·德·斯宾诺莎教授。曾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维罗纳大学、威尼斯等高等建筑学院、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及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欧洲研究生院等多所学院和大学任教。他的研究领域广泛且影响深远,在国际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阿甘本早年曾研究过西蒙娜薇依的政治思想。1966-1968年参加过海德格尔关于赫拉克利特和黑格尔的研讨班。1970年代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学、文献学、诗学和中世纪文化专题。1995年,一部《神圣人:主权权力与赤裸生命》让他在思想界声名鹊起。除此之阿甘本著述颇丰,包括《神圣的人》《例外状态》《至高贫穷》《神的作品》《诗节:西方文化中的词语与幽灵》《语言和死亡》《散文的理念》《开放:人与动物》《裸体》《渎神》《什么是装置》《论友爱》《教会与王国》《语言的圣礼》等涉及哲学、政治、文学和艺术的著作。还曾主持编辑了本雅明著作的意大利文译本。他与帕索里尼、卡尔维诺、英格博格巴赫曼、皮埃尔 科罗索夫斯基,以及20世纪法国诸多思想名家都有过交往或合作。 阿甘本在欧陆哲学传统和人文历史语境中,在对未来共同体的想象性建构中,展开生命、政治、文学、艺术和宗教领域的全面探讨。其玄妙深奥的语言风格、融会贯通的思想体系、切实深刻的现世关注,使他成为当今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之一。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报》总编辑,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学院外籍院士,南京师范大学鸿国讲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1956年生,安徽阜南人。1979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艺术系,199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师从王朝闻、刘纲纪先生。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评审组专家。专著、论文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入选作品奖,中国美术奖,文化部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评论一等奖,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奖项。 艺术家: 鲁杰罗·萨维尼奥, 意大利著名画家、艺术家、作家。 1934年,出生于都灵。1962年,在米兰举办首次个展。1986年,获得古根海姆绘画奖。1988年及1995年两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3年,绘制了锡耶纳的赛马节。 2000年,成为爱尔兰巴林根基金会“特邀艺术家”。 2002年,成为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访问艺术家”。 2011年,在中国参加了“意大利画家眼中的杭州——追寻马可波罗足迹”的活动。 2012年,在罗马现代艺术美术馆举办选集画展。 出版过多部书籍,其中包括:《带来的影子》1992年;《鸽子飞过》2008年;《塔索的院子》2017年。 朱塞佩·莫迪卡,1953年出生于马扎拉-德尔瓦洛(意大利西西里),毕业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目前在罗马美术学院担任绘画教师,并担任该院视觉艺术学系主任。他被视为将传统与革新相结合的新一代创作者,在当代绘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席位。 莫迪卡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多个城市展出,包括米兰、巴黎、布达佩斯、莫斯科、巴塞罗那等,在多个国家级和国际级博物馆、业内知名的学府机构举办过画展。他应邀参加过米兰三年展,威尼斯国际双年展,开罗国际双年展,罗马艺术四年展,米兰皇宫意大利艺术展等大型国际展览。 唐勇力,1951 年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1982 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1985 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人物画专业研究生班,后留系任教。1988 年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教研室主任,主持人物画教学,主张加强人物画专业造型基础训练;1996年任中国画系副主任。2000 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作品曾参加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工笔重彩研究所所长、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唐勇力的创作,把宗教内容与世俗内容、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壁画风格与现代工笔风格相交融,带有很强的探索性,这些探索折射着新时期以来不断变化的艺术思潮,又贯穿着一条主线——工笔人物画的继承和现代发展。 张译丹1968 年生于安徽。原名张冬卉,堂号境心斋。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艺术学博士后,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网副总编辑、中国国家画院工笔画研究所秘书长、国家艺科课题《1978—2008 中国画之当代研究》负责人。主要文章有《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与造境》《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缘起与历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构形观念及方式的虚幻性特征》等,著作有《中国民间美术丛书·民间服饰》(下卷);参与撰写了《中国绘画发展史》;2009 年出版专著《八大山人山水画研究》等。工笔画作品《逝》获 2008 年 “造型艺术新人展” 新人佳作奖;工笔画作品《惑》(合作)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翔》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品《翔·云》获 […]

查看更多
Eventi
23 August 2018
灵魂之城

维尔吉尼娅·阿洛伊西奥作品展 主讲人:维尔吉尼娅·阿洛伊西奥(艺术家),克劳迪奥·兰迪(作家、亚洲专家),瓦伦蒂娜·彭兹(那不勒斯东方大学) 意大利文,中文翻译 2018年9月6日18:30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剧场 三里屯东二街2号 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在新旧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如拉贾斯坦邦传统印度建筑的蔚蓝城市、多彩的城市——正如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创造了历史以及东方与欧洲的关系,也是多元背景的人们灵魂的交汇之地。 这些就是即将于9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艺术家维尔吉尼娅·阿洛伊西奥作品展的意义所在。展览开幕之际还将举办讲座,由维尔吉尼娅·阿洛伊西奥、克劳迪奥·兰迪和瓦伦蒂娜·彭兹讲解作品的主题、技法和内容。展出的绘画作品表达着丰富的感情,起伏的摩天大楼,城市居民区 ,人们在这里居住、生活,色彩的使用充满想象力,激动人心。画作给人一种从高处俯视的眩晕感。使用调色刀施以厚重的色彩,令艺术家赋予作品浓郁和深沉的效果。 维尔吉尼娅·阿洛伊西奥出生于卡丹扎罗,在罗马生活,毕业于法学专业。作为家庭权利专业律师从业多年,热爱绘画,对亚洲——尤其是印度——兴趣浓厚。多次前往印度和东南亚旅行。这些生活经验进一步塑造了她的性格和绘画。1996年开始举办个人展览。2000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三年展上展出。 克劳迪奥·兰迪是南亚次大陆政治和经济专家。著作包括:《你好亚洲》(Vallecchi出版社),《龙与大象》(Passigli出版社),《新丝绸之路》(Barra出版社),并在众多专业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在新德里多家重要大学举办讲座,这是他在近二十年间经常出访的城市。 瓦伦蒂娜·彭兹在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非和地中海系担任研究员,参加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校的联合研究项目。她的研究主要关注西藏民间宗教和青海民间历史。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进行长期研究工作,2014年在北京的民族大学获得西藏学研究生学位,这是与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联合学位。

查看更多
Eventi
21 June 2018
讲座 你和我等于三

作为贫穷艺术运动创始人及其主要成员之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大师将重归常青画廊北京空间,举办其继十年前首个北京个展后的第二次个展。 值展览开幕之际,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携常青画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办名为“你和我等于三”的艺术家讲座。艺术家将讲述“第三天堂”相关概念与理论(“第三天堂”源于古波斯语,意为“被守护的花园”)。指涉由现代社会所创造、阻碍人类与自然完全融合的、所有形式的人造物,“第三天堂”的概念作为人类文明的新阶段,象征着人造世界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状态。 简历 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1933年生于意⼤利⽐耶拉,其展览历史可以追溯至1955年。1961年,他创造了最早的⼀组“镜画”作品,将观者本⾝与实时现场纳入其中,并很快令这位艺术家蜚声国际——“镜画”系列为其艺术生涯及其后的“贫穷艺术”运动奠定基础。九十年代,通过“公共艺术计划”,以及创建于比耶拉的艺术城市-皮斯特莱托基金会和理念大学,他将艺术与社会各领域积极地联系起来,旨在激起与制造“有责任的社会变化”。2003年,他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终生成就奖,后于2013年在东京获颁“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的绘画奖。至今,这位“贫穷艺术”大师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已获公认。作为当代艺术的传奇人物,皮斯特莱托在今天仍保持活跃创作,并不断推动当代艺术边界。其艺术生涯贯穿逾2,200个展览,包括近期举办的:“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壹加壹等于三”, 威尼斯双年展平行项目展,圣乔治马焦雷教堂(2017年);“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个展,布伦海姆宫,英国伍德斯托克(2016年);“第三天堂”,联合国驻瑞士日内瓦总部万国宫,及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总部(2014年)。重要收藏包括:新国家美术馆(柏林),泰特美术馆(伦敦),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布鲁克林美术馆(纽约),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美国国家美术馆(华盛顿)等等。 常青画廊2004年进入中国,是当代艺术届最重要的意大利画廊之一,位于798艺术区,画廊将于6月23日(周六)推出皮斯特莱托大师的全新展览。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Oltre Lo Specchio 开幕式:6月23日17时   常青画廊 798艺术区,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  

查看更多
Eventi
8 June 2018
双屏 — 1960年至今的意大利艺术电影及影像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意大利艺术家是如何从事影像实验艺术的?我们试图用一个总时长8小时(分为四个部分,各2小时)的回顾展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一类型的展览通常可以采用共时性和历时性这两种方法来呈现。共时性的方法,即在设定主题的基础上,将历年来意大利艺术家采用不同技术创作的影像和录像作品平行地展示出来,强调风格和概念的连续性。历时性的方法,即赋予分析主体以历史的意义,通过分隔时间段的方法,逐一展示电影和影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不排除对个别主题为基础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此次展览,我们选择了历时性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为观众提供更清晰的视野,对意大利影像实验艺术有更加透彻的了解。 为什么选择“双屏”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这里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方面是指活动的影像,另一方面是指影像艺术。两种表现形式交融在同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想象中,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屏幕,既是一种投影平面,同时也是一种过滤媒介,最终成为一种无限交互的装置。与此同时,“双屏”还有另外一层双重含义,那就是电影与录像。随着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如今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许已经失去了某种重要性,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们对于理解一些重要的美学和技术成就仍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活动得到IMOLA瓷砖的大力支持。

查看更多
Eventi
27 March 2018
展览: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文化和生活

15至16世纪,也即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到底发生了什么? 由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博物馆司推出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文化和生活》展将于3月26日下午3点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它隶属中意文化合作机制框架下的“意大利博物馆/睡美人”项目。以102件艺术品和实物,包括油画、像章、建筑模型、雕塑、服装、兵器及日常用品,展览旨在呈现在艺术文化领域生机盎然的文艺复兴的全景。 展览由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与旅游部、中国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得到意大利大使馆及使馆文化处的鼎力支持。它分成三单元:第一单元,传统与创新,展示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艺术、建筑及市政规划领域发生的巨变,将注意力聚焦于“再生”,即文化的复苏。和人文文化一样,文艺复兴的中心也是意大利,它在意大利诞生并传播到西欧国家。 第二单元,人是宇宙的中心,通过一组肖像和实物展示在艺术和公民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对人、对人之价值的重新肯定。最后,在第三单元“艺术与信仰”中,我们将看到即使在宗教画中,人物也依然有血有肉。展览以一组古罗马雕塑及神话题材的油画结束,引导观众再次关注文艺复兴这一理念,也就是说,文艺复兴是在发现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兴起的新的人文运动,在挖掘古代的同时,文艺复兴重新认识到古典美及和谐比例,它追求完美的形式和自然表现,并对此给予新的解释。 文艺复兴人将自己置于宇宙中心,运用理性、科学知识及对传统和古代的了解,他们与周围现实和睦相处,理解并征服它,由此出发,基于对自身能力及美德的自信,他们获得了对人、对人之尘世经验的重新认识。展览上,除了能反映当时博识精致口味的珍贵艺术品之外,我们还将欣赏到西方艺术史上无可非议的大师佩鲁吉诺、提香、丁托列托的杰作。尤其是,通过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角色发生了飞跃:从那一时代起,艺术家确定了自身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文化和生活》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展期至2018年6月22日,参观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周一闭馆)。 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需提前在首都博物馆官方网站上预约。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

查看更多
Eventi
24 August 2017
第五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

8月26日,第五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将在贵州大学开幕,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文化处是论坛的支持单位,论坛为期两天,将深入、广泛的讨论文艺复兴思想,涉及到几个领域:从艺术到文学,从历史到政治,从哲学到宗教。文化的复苏是自始至终贯穿这场运动的特征,文艺复兴诞生于意大利,其影响力迅速遍及整个欧洲,前所未有的在艺术和社会生活领域重视人类、人的价值。不论在彼得拉克还是薄伽丘的作品中,敏感性、文化和社会的巨变都已体现的十分突出。艺术家通过其艺术活动转变社会地位,通过对历史、道德-政治行为的关注(如马基雅维利和圭恰迪尼)发展出新的人类哲学。 众多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参与论坛,借此宝贵机会分享研究成果,对文艺复兴——这一对现代意识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活动——的内容进行生动的探讨。 研讨会语言:中文   研讨会日程 2017年8月26日上午(8:30-12:00) 开幕式(8:30-9:15) (主持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李波书记) 1. 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院士致辞 2. 论坛联络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刘训练教授代为宣读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发来的贺信 3. 中国文化书院大门前合影留念 茶歇(9:15-9:30) 主旨演说(9:30-11:35,每人25分钟) 主持人:张 清教授(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院长) 1-王军教授(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意大利语教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文艺复兴的伟大史诗:《疯狂的罗兰》 2-周春生教授(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新雅典”与“新精神”——皮诺蒂《托斯坎纳史》与西蒙兹《意大利文艺复兴》比较研究 3-徐卫翔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彭波那齐事件与文艺复兴时期灵魂不朽的论战 4-李军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反思“Renaissance”:从“古典的复兴”到“跨文化的复兴” 5-郝田虎教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弥尔顿的王权观念及其与儒家思想比较研究 提问与讨论时间:11:35-12:00 2017年8月26日下午(14:30-17:15,每人发言时间10分钟、自由交流时间5分钟) 第一单元:文学与艺术 第一场主持人:王军教授(14:30-15:30) 1-朱振宇(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冥河边的风景——关于《埃涅阿斯纪》与《神曲》“冥府之行”主题三个片段的对比 2-吴功青(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消失的上帝?——彼特拉克《秘密》中的上帝与自我 3-杜颖(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论《十日谈》之人文精神的构成要素 4-王忆停(浙江外国语学院):圭恰尔迪尼《格言集》中的文化思想研究 茶歇:15:30-15:45 第二场主持人:李军教授(15:45-17:15) 1-吴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图像的褶层:波提切利的“春” 2-韩伟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从达·芬奇的未竞之作看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天才的创作特性 3-王尔晨(德国海德堡大学欧洲艺术史系研究生):以丢勒1512年的速写降生于Ertingen的暹罗连体婴为例分析丢勒的思想世界 4-焦占煜(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绘画中的东方情结 5-马芸(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生):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雕塑艺术与城市荣耀——对尼古拉•皮萨诺布道坛的分析 6-高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窗户还是框架?——关于“阿尔伯蒂之窗”的再认识 2017年8月27日上午(8:30-11:15,每人发言时间10分钟、自由交流时间5分钟) 第二单元:历史与政治 第一场主持人:周春生教授(8:30-9:45) 1-刘耀春(四川大学历史系):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城市广场的装饰符号(II):军事将领和君主的塑像 2-杨盛翔(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复调叙事与史家曲笔——佛罗伦萨人文主义史学中的演说辞 3-孔 元(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博丹与主权理论的经史之变 4-朱兵(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博特罗政治思想初探:以“国家理由”观为中心的考察 5-高 冀(芝加哥大学罗曼语言文学系博士候选人):从圣女贞德形象看十六世纪法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 茶歇:9:45-10:00 第二场主持人:刘耀春教授(10:00-11:15) 1-刘训练(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拿破仑如何阅读《君主论》? 2-陈玉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中“看不见的手”:修昔底德之“命”与马基雅维利之“运” 3-王学东(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基雅维利“道德与政治”的扭断的现代内涵 4-袁梨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英国廷臣莱利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历史考察 […]

查看更多
Eventi
23 August 2017
青雲藝術園:工作室開放日展覽

2017年8月27日 週日 14:00 – 18:00 青雲藝術園:工作室開放日展覽 北京青雲藝術園的國際藝術家駐留項目,自開辦以來已持續不斷的邀請了1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行駐留創作。目前于處暑中工作的是來自意大利的米蘭藝術家組合:Lupo Borgonovo 和Lisa Rampilli将于8月27日舉辦工作室開放日展覽。 Lisa Rampilli是一名意大利設計師,工作和生活在意大利。畢業於Brera的藝術學院繪畫專業,之後在Parigi的ENSCI獲得碩士學位。她的工作專注於紡織品設計。她的蠶絲圍巾全部手工生產和繪制,之後使用噴印,蠟染和手繪的不同技術印製成品。此外,她還與時尚、設計、插畫、室內裝飾等領域的意大利及其他國際品牌合作。她的風格極具特色,充滿了童話幻想的動植物和來自不同文化的符號。 她在青雲藝術園駐留期里,受到猴頭菇餅乾水墨畫標誌的啓發,她製作了一系列蠶絲繪畫。呈現了生物世界,人文和繪畫的聯繫。 Lupo Borgonovo是一位生活工作在米蘭的意大利藝術家。畢業於Burera藝術學院。曾參加過在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美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的美術館和私人畫廊的個展和聯展。其作品被位於米蘭、Zuoz和Lugano的Monica De Cardenas畫廊代理。 他的作品集合液體和固體材料,精煉和粗糙為結合打造想象中的事物。他的作品結合了傳統雕塑語言,通過材料變換過程呈現出不同的含義。他通過隱晦的方式將有機世界結合成合成體。最近他的研究方向是實驗繪畫。 在青雲藝術園駐留期間受到東方肖像畫的啓發,在大型宣紙上繪制了系列作品。通過藝術家發明的一種特殊印制方式,達到了增加和疊加簡單符號的效果。 第二個宣紙系列作品,是中國和意大利文化的結合。靈感來自於古西西里服飾,裝飾有同時期中國社會的象徵符號。 更多關於藝術家過往作品的資訊,請訪問: Lisa Rampilli :www.lisarampilli.com Lupo Borgonovo:www.lupoborgonovo.com 开幕時間 : 2017.8.27 14:00 – 18:00 展期 : 2017.8.28 – 2017.8.30 10:00-18:00 電話:黃林茵:+86 13552915838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环镇路青云艺术园 青雲藝術園–中国藝術交流网站: http://www.chinaresidencies.com/residencies/qingyun-qing-yun

查看更多
Eventi
11 July 2017
艺术启迪未来 – 意大利前卫艺术理论研讨会

    艺术启迪未来 意大利前卫艺术理论研讨会 —–从未来主义到事件主义   日期:2017年7月20日周四 时间:18:30 主办:北京意大利使馆文化处 合作:意中基金会常设培训学校BTS 自由入场 主讲人:米利亚姆·米洛拉教授(罗马美术学院) 主持人:曹星原教授,朱乃正美术馆馆长 特邀嘉宾:徐冰教授,王中,高鹏 意大利文,中文翻译前卫艺术研究和演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前卫艺术在当代艺术世界中担任怎样的角色?事件主义、前卫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在北京意大利使馆文化处举办的一场讨论会上,米利亚姆·米洛拉教授将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们一起回答上述问题,米洛拉教授是当代艺术史学家、艺术策展人,同时在罗马美术学院担任艺术心理学教授,是《艺术心理》(Psicologia dell’Arte)杂志科学委员会成员。 讨论将从意大利未来主义开始——意大利未来主义是前卫艺术的源动力,具有艺术和超越艺术的系统思想体系——延伸到对事件主义必要条件的探究,事件主义七十年代末诞生和发展于罗马,是西方前卫艺术中最超前、最有趣的议题之一,完整的美学理论是其存在理由:基于“事件”概念,将艺术创作和研究再回归到科学层面,以设想和目标作为审美原则。 讲座由曹星原教授主持和评论,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等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几位重要成员将参与研讨。 发言人简介 米利亚姆·米洛拉在罗马美术学院教授概念理论和形式心理学。八十年代末开始关注事件艺术理论研究,在罗马亚特拉克研究中心(Centro Studi Jartrakor)举办过相关艺术论坛,在《艺术心理》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研究文章。九十年代作为艺术史学家,曾在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工作。策划多场展览,其中包括四位意大利当代艺术大师(库基、隆巴多、马乌里、莫凯迪)作品展(伦敦)。出版多本书籍,包括与罗马大学合作出版关于塞尔乔·隆巴多的首本传记,与Mondadori大学合作《二十世纪艺术1945-2001》,与Electa合作《爱情和灵魂,神话记事板》。2010年创建了LAP,艺术心理学工作室。 曹星原曾在美国和中国最重要的大学教授艺术史。现担任青海美术馆馆长。著有多部书籍和译作,包括《徐冰和当代中国美术理论》;并将多部关于艺术史和艺术心理学的出版物翻译成中文,包括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 徐冰,中国艺术家。长期在美国居住,近期定居北京,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他的装置艺术《天书》拥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王中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担任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担任过多项公共职务: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高鹏,2013年起担任今日美术馆馆长,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伦敦艺术大学博士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高鹏不遗余力地推进国内与国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项目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