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使用技术型(必要)和分析型cookies。
继续浏览即表示您接受 cookies 的使用。

11.16 展览 老安初识中国

andrea cavazzuti1

老安在中国的最初岁月1981-1984

奥利沃·巴尔比埃利(Olivo Barbieri)

老安(1959年生于米兰)最早将镜头对准中国是1981年。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算是相当精通国际摄影了。

大概是1978年,我俩开我的车,与Luigi Ghirri(柳基·西里,1943-1992)结伴前往法国南部的阿尔勒。1980年,阿姆斯特丹邀请Luigi用宝丽来50×60拍摄作品,我、老安、Luigi的姐姐一同陪他前往。

驱车旅行时,我们侃侃而谈,抽了一堆烟。

什么都谈,未来,艺术,当然谈的最多的是摄影。

有一次,老安跟Luigi提到打算学中文。

一段时间后,Luigi和我谈起他的选择,我认为很了不起。抱着些许善意的怀疑,Luigi问我,为什么中国?德国文化中尚有很多可学的东西!Luigi非常热爱北欧。

老安参加了那段时间LuigiGhirri酝酿策划的展览《意大利之行》(Viaggioin Italia, 1982)。他是最年轻的作者。

《意大利之行》如今被视为欧洲摄影的开拓性项目,因此老安起步早,起步好。但我俩因不同原因均未出席开幕式。也许当时我们没把自己太当回事。

紧接着便是他从中国回来后给我看的这些黑白摄影。我非常喜欢。他都是单干,洗片、选片、冲印,他非常能干。

这些照片是我1989年决定去中国摄影的导火索,几乎每次都是与老安同行,每年都去,常常一年数次。

当时,对于一个在波河平原长大的年轻人来说,置身中国就好像被抛入了另一个世界,陌生的世界。那些年中关于中国的生活,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这些照片极其珍贵,它们干净,有内涵。既不首肯,又不否认,而是设身处地。老安在其中认识自己和那些场所。他对诸事万物都兴趣十足。

室内场景、河流、人,他受平常景观的吸引,如一男一女在公园中对着日光审视一卷35毫米的底片。

不论寺庙博物馆中的古代遗物,还是刚刚冒芽的电视机及家用电器广告,他一视同仁。

他总是以同样专注的目光观察周遭事物,图像不受风格的窒息。

这些照片极其重要。

对于从事摄影的人来说,这是一门有风险的艺术,因为除了表现的事物,摄影还揭示了摄影者的人品。

老安(安德烈·卡瓦祖蒂),意大利图片视频摄影家,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达两年,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涉足摄影,是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柳基·西里(Luigi Ghirri)酝酿策划、如今被视为欧洲摄影开拓性项目的《意大利之行》(Viaggio in Italia, 1982)展览中最年轻的参展者。90年代后,他投身视频影像,创作甚多,涉及艺术社会各个方面。他创作或参与拍摄的电视专题及电影在RAI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Sky TV电视台、法国艺术台ARTE’、SRF瑞士电视台及ABC澳大利亚电视台播映,或进入影院及权威文化场馆,如广东美术馆、海南省博物馆、罗马二十一世纪博物馆、纽约卡内基音乐厅。

此外,他还为林兆华、李六乙等著名戏剧导演创作了多媒体影像作品。

andrea cavazzuti2

租书摊

四川万县

1982

andrea cavazzuti3

小卖部

福建泉州

1984

andrea cavazzuti4

矛牌剪刀

南京

1981

andrea cavazzuti5

双镜头

江苏扬州

1981

andrea cavazzuti6

公园

成都

1982

  • 举办: Changjiang Art Museum
  • 与合作: Qiandu
  • 标签: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