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使用技术型(必要)和分析型cookies。
继续浏览即表示您接受 cookies 的使用。

研讨会和新书介绍会:达涅莱·卢费诺尼和天津意大利区

达涅莱·卢费诺尼和天津意大利区。一位意大利建筑师在天津的策略、模式和传承。

本书由热那亚Sagep出版社出版,阿尔贝托·博洛尼亚和米凯莱·博尼诺策划,介绍会上将探讨关于天津意大利区如今在城市中的角色。

本书介绍了以都灵-北京为轴线展开的研究,并着重介绍都灵建筑师达涅莱·卢费诺尼在其中的作为。位于中国天津的意大利区,如今依然保存着卢费诺尼年轻时(1913-1915年)设计的建筑。卢费诺尼在天津的职业生涯,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未经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思索意大利和中国之间知识与技术交流以及其现实意义的机会,同时进一步讨论中国提供的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鲜为人知却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上个世纪的意大利建筑,它们如今的状态以及最新的变化过程。天津意大利区规划的初衷和历史环境如何?谁是卢费诺尼,他在中国的职业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意大利区最近的转型采取了那些设计策略?研究提供了当时的照片和来自达涅莱·卢费诺尼档案的天津项目设计图,以及天津意大利区目前状态的新闻报道图片。

为本书做出贡献的还有Gian Luigi Arnaud, Enrica Perrot, Carla Quaglia, Paolo Scrivano。

参加研讨会的有本书的策划者阿尔贝托·博洛尼亚和米凯莱·博尼诺,边兰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学教授);保罗·西瓦诺(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历史学副教授)。

米凯莱·博尼诺,建筑师,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和城市设计副教授、与中国关系部门代表。清华大学访问学者,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在中国负责协调都灵理工大学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Big Air”建筑项目,以及TRANS-URBAN-EU-CHINA项目研究团队,得到欧盟Horizon 2020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资金支持。

阿尔贝托·博洛尼亚,建筑师,都灵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系建筑历史和城市规划博士,建筑和城市规划研究员。发表多部关于地质构造和建筑空间关系的著作和论文,在“China Room”研究团队中进行研究活动,聚焦于当代中国建筑在混凝土应用上构成语言的变化。2018年担任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并主持“Concrete Creativity”课程。TRANS-URBAN-EU-CHINA项目研究团队成员,得到欧盟Horizon2020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资金支持。

边兰春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专家顾问组成员

长期从事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2003年-2004年参加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04年参加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主持了北京首都核心区城市设计研究,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参加的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国际城市设计竞赛获得优胜方案。

保罗·西瓦诺,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高级副教授。出版了多部关于二十世纪建筑的书籍,如《现代建筑思想历史》(2001),《奥利维蒂建筑》(2001)和《建造跨大西洋意大利》(2013)。

  • 举办: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
  • 标签: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