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使用技术型(必要)和分析型cookies。
继续浏览即表示您接受 cookies 的使用。

第十八届意大利当代艺术日

第十八届意大利当代艺术日

研讨会并展览

艺术及环境可持续性——材料及生态

北京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

2022年10月12日晚6点

晚6:00 – 7:30 研讨会
晚7:30 – 9:00 展览开幕及酒会
致辞: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主任 菲德利克
研讨会与会艺术家
柯斐励
雅各伯
路易吉
刘若望
主持人:古拉多
活动语言:意语和中文

 

雅各伯,1976年生于佛罗伦萨,2001年开始在北京生活并工作。在米兰大学学习中世纪史时,雅各伯就读一个平面设计及印刷技术硕士班,与此同时,对视觉艺术的热爱使他介入策划,他策划的公共装置展包含鲁迪·普尔奇内利(Rudy Pulcinelli)80平米的现场装置“创建对话”(Creating Dialogues),在798艺术区展出,并策划了张乐平原作回顾展“三毛从军记”。雅各伯初期的艺术创作通过画布来体现几何平衡。2019年,在首届圆明园文化艺术节上,他展出了用肢体动作这一全新艺术语言创作的新作,其中各个元素结合,反照内心对话和外界冲突。他的作品在中意两国均获得高度认可。他关注文化艺术对话,与著名艺术家刘若望一起举办了作为中意文化交流项目的双个展“跨越与对话”。

 

柯斐励,意大利艺术家兼设计师,在北京工作。他在佛罗伦萨高等工业艺术学院获得平面和工业设计文凭,毕业后,在意大利著名摄影师奥利维耶罗·托斯卡尼工作室学徒四年,专攻平面设计,以后他在世界不同城市工作,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新加坡、纽约、北京。他曾加入Ralph Applebaum和Gallagher & Associates等工作室,并曾与新加坡美术馆合作。

自2015年开始,他参加了一系列展览。他的作品采撷日常生活中的形象、语言和材料,用绘画、雕塑、装置、视频和行为艺术等不同形式来解析当代社会行为的复杂结构。

他从小就对城市亚文化感兴趣,尤其是涂鸦,策划并参与了与涂鸦艺术相关的书籍出版、推广活动及展览工作。2018年,他在北京创建“迭形”艺术设计工作室(difformestudio.com)。

 

路易吉,在艺术高中毕业后,他于1980年在罗马办展。1985年,他创作了包括“想象艺术”在内的系列作品,为他的艺术打下观念基础——一种外部诱惑和个人想象之间的不断形变。1987年,他参加“Margutta街百名画家展”。

1989年迁居巴黎后,路易吉参加了1991年的“独立艺术家沙龙展”及1992年的“秋季沙龙展”,他的一些作品进入Rambaud画廊的永久收藏;1995年,他迁居东京,他的一组雕塑在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展出,他还参加了“三位女性”展,展出的作品折射高度同质的外部世界及那些年间日本经历的电子技术文化。日本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显而易见。2000年迁居莫斯科后,他又对苏联艺术(苏联现实主义)产生了强烈兴趣。

2003年,他移居首尔,在那儿发现了材料之间的联系,并于2005年在Gana画廊展出。2007年他在PICI画廊组织个展“想象的艺术”,即兴展出55件作品。他创作结合平面设计、绘画和雕塑的大型作品,展现一种只有艺术创作才拥有的自由。他的作品予人视觉的惊讶,呈现出想象感知的艺术演变。2008年,他抵达马尼拉,于2019年在Ayala博物馆举办个展“色彩的诱惑”。自2015年开始,他在香港和北京两地工作和生活。

刘若望,艺术家,北京渡渡美术馆、榆林渡渡美术馆、北京国际雕塑园创办人,峪口国际艺术小镇发起人,渡渡文化艺术机构创始人,现居北京。
1977年生于陕西榆林,1996年考入西安西北纺织工学院服装设计专业,1998年提前退学专心从事绘画。2002年至200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进修学习雕塑,2005年,作品《东方红》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并获奖。
刘若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2005年开始从中国艺术界脱颖而出,通过一组组极具震撼力的雕塑和绘画作品赢得了国际声誉,其作品除了在中国大陆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外,已经在新加坡、韩国首尔、新西兰皇后镇、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都灵大学、那不勒斯市政广场、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圣母领报广场、美国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法国坎佩尔、瑞士巴拉特加茨及德国石荷州等地展出。代表作品有:东方红、狼来了、人民系列、天兵系列、高山流水系列、苍生系列、原罪系列、渡渡鸟系列等。其中由乌菲齐美术馆策展的“狼来了”佛罗伦萨展览,在乌菲齐美术馆&圣母领报广场同时展出,是“二战之后第一位享此殊荣的艺术家”。
德国总理默克尔、德国总统高克、新西兰总理约翰·基、韩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元裕哲、韩国副总理金秉准等均接见过刘若望,对他的作品表示赞赏。

古拉多,意大利建筑师,亚太地区“意思建筑设计”工作室意方创始人。他毕业于米兰理工大学,在米兰和北京两地有着超过 16 年的建筑结构及室内设计经验。自 2013 年定居中国后,他对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感兴趣,参加了两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其项目提案涉及北京胡同文化的推广及保护。《安邸》杂志(AD )将他视为100 位在华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他的“意思建筑设计”工作室推出的项目得到工业设计界的高度认可,并被发表在多个重要的设计杂志上。

  • 举办: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 标签:
  •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