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主讲人:尼科拉·萨尼
参加研讨嘉宾:
冯梦波 – 影像艺术家
刘思军 –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史付红 –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金曼 –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主席
我相信我的作品可以进入当代艺术创造的一种“跨媒体”视角的中心。尤其是表达的必要性,来自组成作曲项目的全部元素和符号产生协同作用的汇聚。在这方面我想强调“多媒体”和“跨媒体”的区别。我认为“多媒体”是一个技术-商业术语,指的是能够同时使用多种“媒体”的工具。所以它是一个与艺术语言无关的词汇。“跨媒体”指的是一种艺术语言的选择。它是一种与声音有着紧密关系的定义。以膨胀的方式定性的声音,处于一系列与所有形式和当代美学语言可能的关系的中心。声音就是环境,就是项目本身。– 尼科拉·萨尼
尼科拉·萨尼,作曲家,管理人,艺术总监。
1961年出生于费拉拉,学习作曲时师从多梅尼克·圭切洛 (Domenico Guaccero) ,并跟随卡尔海因茨·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进修。与崔斯坦·穆海勒 (Tristan Murail) 、乔治·本杰明 (George Benjamin) 和乔纳森·哈维 (Jonathan Harvey) 共同举办作曲研讨会。
尼科拉·萨尼现任博洛尼亚市立剧院主管,锡耶纳奇加纳学院艺术总监,帕尔马威尔第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此外,但任“威尼斯路易齐·诺诺 (Luigi Nono) 资料馆”基金会董事长,罗马音乐会大学联盟艺术顾问,“马西莫别墅(Villa Massimo)”德国学院顾问,罗马美国学院意大利分会顾问。
担任锡耶纳奇加纳学院艺术总监的同时,与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国家体系促进司合作,帮助有才华的意大利年轻音乐家走向世界,促成针对该目标的一系列推广、支持和发展项目。2006至2009年担任罗马歌剧院艺术总监和董事。
2004至2014年担任罗马“伊莎贝拉·塞尔西 (IsabellaScelsi) 基金会”主席,基金会致力于保护作曲家吉亚琴托·塞尔西 (Giacinto Scelsi) 的文化遗产,并创建塞尔西档案馆。
策划了“Sonora”项目,并担任艺术总监,项目受到意大利外交部的推广和支持,将意大利新音乐介绍给全世界,合作方还包括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和旅游部。曾担任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歌剧”国际协会董事会成员,欧洲新音乐促进协会成员;多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很多国家的艺术支持机构合作。
作为作曲家,进行多种类型的创作:歌剧、舞剧、交响乐、室内乐、电子乐和多媒体,作品常年在国际主要音乐节和演出季上被演奏。众多国际知名指挥家、独奏家和乐团都演绎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集由米兰Suvini Zerboni出版社出版。
尼科拉·萨尼在音乐、多媒体和舞蹈方面的创作与众多知名作者合作,他们来自图像、电影,戏剧和影像艺术领域,包括:Michelangelo Antonioni, Ugo Gregoretti, David Ryan, Pamela Hunter, Nam June Paik, Mario Sasso, Fabrizio Plessi, Studio Azzurro, D-Fuse, Daniele Abbado, Compagnia Corte Sconta di Milano, Roberto Andò, Franco Ripa di Meana,Gianni Carluccio, Francesco Esposito, Marco Mattolini, Benjamin Korn。根据以下作者的文字创作作品:Erri De Luca, Roberto Andò, Albertina Archibugi, Franco Ripa di Meana。他的歌剧《Falcone- Il temposospeso del volo》去年在柏林国家歌剧院上演。
活跃于唱片和电视领域;从事写作,在意大利、欧洲和美国发表随笔和文章。另外,与弗朗西斯科·加朗特合作著书《Musica Espansa》,由Ricordi-LIM在“Le Sfere”专栏发表,成为阐述当今音乐、技术和媒介语言之间关系的参照性文章。
在艺术制作和艺术指导活动领域颇有建树,2011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艺术暨文学骑士勋章”。在意大利和海外获得众多奖项和认可,如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 – 林茨艺术节金尼卡奖 (Golden Nica) ,意大利Prix评审团大奖,古根海姆奖 (Premio Guggenheim) ,“朱塞佩·威尔第”终身成就奖,意大利外交部“EratoFarnesina”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颁发的新连接奖 (New Connections Award),“唐杜里基金会”斯卡诺音乐奖 (Premio Scanno) 。
在他的管理和艺术指导下,博洛尼亚市立剧院2016年获得三项阿比亚提 (Premi Abbiati)奖,以表彰剧院2015年演出季的杰出制作。
冯梦波,中国最重要的新媒体艺术家之一。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从九十年代开始,以绘画和数码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他的代表作品《我的私人照相簿》(1996),《智取Doom山》(1997),《Q3》(1999)成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历史的一部分。从2008年开始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运用电子游戏进行艺术创作。
在美国和欧洲的各大主要美术馆和画廊举办个展。他的作品《长征:重启》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收藏。
刘思军,作曲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创作涉足诸多领域,其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无终》、打击乐协奏曲《东君幻想曲》、、五重奏《画板》和七重奏《庄周梦蝶》;电子音乐作品有:《呼伦湖的背影》、《深呼吸》《坠入一个传奇》和《少司命》;并为90余部影视剧作曲,这其中包括电影《红河》/《天狗》/《鲁迅》/《手机》(与苏聪、徐之彤共同完成)以及电视剧《黎明之前》、《心术》、《民兵葛二蛋》和《媳妇的美好时代》等;2016年为北方昆曲剧院创作大型昆曲史诗《飞夺泸定桥》的全部音乐,开启了昆曲与交响音乐的跨界探索并获得业内的一致好评;2013年为深圳舞协创作现代舞剧《四月的海》;2017年创作歌剧《复活》,并参与了舞剧《瓷魂》、《红楼梦》和歌舞剧《星海》的音乐创作工作。在创作中力求探索民族音乐与交响乐、电声音乐的新型匹配与组合,。2000年开始相继为许多国际约稿创作新作品,其中《红尘》、《电鼓Show》和《闪光》,已在全世界上演达百场以上。
音乐创作获奖履历:电视剧《黎明之前》获得2012年第九届广电协会颁发的“优秀作曲奖”;电影《倾城》、《旗》和《一纸婚约》相继获得2013年第29届、2015年第30届及2017年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电影《倮.恋》获得2011年第3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提名。
2006年作为公派学者访问的身份,在罗马著名的Santa.Cecilia音乐学院进修电子音乐一年,师从Giorgio.Nottoli教授。
史付红,青年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曾在加拿大留学多年,分别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曲博士学位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作曲硕士学位。曾与唐建平,郭文景,陈怡,陈其钢,苏夏,周文中,Gary Kulesha,James Mac Millan,Salvatore Sciarrino, Steve Reich,Murray Schafer, Gilles Tremblay,Roger Reynold,Brian Cherney, Augusta Read Thomas, Fred Lerdahl, John Celona, Dániel Péter Biró享誉世界的众多中外作曲大师和著名作曲教授们学习。
曾应邀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美国伊萨卡大学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个人音乐作品作曲讲座。
她的音乐作品委约和音乐作品演出遍布世界各地。作品曾受到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音乐总监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和指挥家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先生等众多世界级音乐家的一致好评。
2005年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和2009年在多伦多成功地举办了史付红个人作品音乐会。她创作的作品和个人专访曾在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台湾、欧洲和南美等地多次演奏、发行和播出。
金曼,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主席。曾获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中国金唱片奖、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奖项。策划并出品交响清唱剧《江姐》,“京剧歌剧化”作品《中国咏叹》,原创歌剧《青春之歌》、《钱学森》、《宋庆龄》、《为你而来•王选之歌》、《武则天》等。2005年起,筹建并创立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开办“歌剧学”新学科,致力于中国歌剧学派的建立和优秀歌剧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