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意大利电影周” 《非常市长》
第四届“世界意大利电影周”将举办最后一场放映,电影周由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主办,得到意大利文化部、意大利全国影业协会、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和Luce协会—影城的合作。 今年的第四届电影节旨在突出意大利电影业面对新冠所展现出的应对危机和顽强坚持的能力。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大厅 2021/7/13 晚7:00 需预约入场 非常市长 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 编剧:埃杜阿多·德·菲利普 主演:弗朗切斯科·迪·莱瓦、马西米利亚诺·加洛、罗伯特·德·弗朗西斯科 意大利,2019年,115’ 马里奥·马尔托内把埃杜阿多·德·菲利普的《非常市长》搬上了银幕,它叙述善恶之间的永恒抗争,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影片。 懂得区分“好人和坏人”的黑手党人安东尼奥·巴拉卡诺是所谓的“非常市长”。他以亲和的影响力,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协助下,无视国家法律和争议双方的意见,完全依仗自己的标准来主持正义:有“神护”的人上天堂,没有的去他那儿,这是规定。 根据相关部门对社交距离和疫情防控的指导意见,前来文化中心参加活动的观众数量有限,必须通过在线预约,入场时需要进行体温监测并出示北京健康宝。 进入文化中心后,就坐时应保证每位观众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米。整个活动期间请务必全程佩戴口罩。 重要提示: 1. 入场请出示健康宝 2. 入场须测试体温 3. 全程佩戴口罩 4. 禁止携带饮食入场 5. 座位之间保持1米距离 6. 注意手卫生 预约座位请扫描二维码
查看更多“遇见拉斐尔——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大师馆藏展”
“遇见拉斐尔——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大师馆藏展”开幕仪式于上周五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14日,之前在中国的首站深圳南山博物馆展出。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先生、嘉德艺术中心博物馆领导以及中国首都艺术界资深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并视频连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兼意大利圣路加国家美术学院秘书长克劳迪奥·斯特里纳提(Claudio Strinati)先生。 该展览是在圣路加国家美术学院(该学院是意大利最重要且最古老的学院之一,成立于 1593 年)的科学指导下开展的国际项目,旨在于2020 年拉斐尔逝世500周年之际推广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zio)的文化遗产。 方澜意大使在其致辞中强调:“在包括艺术之旅在内的人类的每一段旅程中,都有着引领时代、激励新生代的标杆人物。通过在嘉德艺术中心举办的这场展览,我们宣扬了拉斐尔·桑西的才华,他对于“古典准则”的定义和传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将拉斐尔的原作带到中国,我们极大地丰富了“迈向2022之路”,即迈向2022年意中文化和旅游年之路的活动日程”。
查看更多第四届“世界意大利电影周” – 第二场放映《神圣之峰》
第四届“世界意大利电影周” 将举办第二场放映,电影周由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主办,得到意大利文化部、意大利全国影业协会、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和Luce协会—影城的合作。 今年的第四届电影节旨在突出意大利电影业面对新冠所展现出的应对危机和顽强坚持的能力。 2021/6/22 ore 19:00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大厅 需预约入场 神圣之峰 导演:弗朗切斯卡·马佐莱尼 纪录片,2020年,96’ 最后一片土地——台伯河入海口最后一块三角洲,当地住民称它为圣角。在罗马的这个郊区地带,现实和想象交织。弗朗卡是一个清一色女性家庭的一家之主,她们恋旧,却又必须务实,得不断处理对家园的归属感和新一代成员缺乏机会之间的矛盾。 预约座位请扫描二维码
查看更多《国王的火枪手——倒数第二个任务》
第四届“世界意大利电影周” 将以乔万尼·委罗内塞导演的影片《国王的火枪手——倒数第二个任务》(2018)拉开帷幕,电影周由意大利外交与国际合作部主办,得到意大利文化部、意大利全国影业协会、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和Luce协会—影城的合作。 今年的第四届电影节旨在突出意大利电影业面对新冠所展现出的应对危机和顽强坚持的能力。 国王的火枪手——倒数第二个任务 导演:乔万尼·委罗内塞 主演:皮耶尔弗朗切斯科·法维诺、瓦莱里奥·马斯特朗德雷亚、罗科·帕帕莱奥 塞尔乔·鲁比尼、玛格丽特·布伊 喜剧片,2018年,109’ 影片中,阿拉贡(皮耶尔弗朗切斯科·法维诺)、波尔多斯(瓦莱里奥·马斯特朗德雷亚)、阿多斯(罗科·帕帕莱奥)、阿拉密斯(塞尔乔·鲁比尼)四人各是说一口稀奇古怪的法语的牲口饲养员、生活淫靡的寨主、负债累累的神甫、整天醉醺醺的客栈老板,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他们将再次成为火枪手。 他们愤世嫉俗,不思无望之念,依然精通剑术和火枪,他们将接受安娜女王(玛格丽特·布伊)的征召,为挽救法国而对抗背信弃义的红衣主教马扎里诺在贵妇同伙(朱丽叶·贝维拉夸)的帮助下编织的宫廷阴谋。 预约座位请扫描二维码
查看更多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 – 作家坎帕内拉的电子书“读但丁”
值纪念但丁·阿利吉耶里逝世700周年之际,曾担任过意大利驻外大使的作家拉斐尔·坎帕内拉的电子书《读但丁:怎么读,为什么读》向公众开放,登录如下网站可在线阅读: https://www.edizionisinestesie.it/libri/leggere-dante-come-perche/ 该作品包括在《Sinestesie》系列中,著名但丁学者米尔科·塔沃尼为其作序。此书的设计和编写围绕构成但丁个性的事件展开,以便于读者更顺畅地阅读史诗《神曲》,尤其是针对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意大利文化以及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的外国读者。 同一作者的《但丁·拉·科梅迪奇》一书于2016年1月被翻译成中文,并计划于今年秋天重印该图书,届时将与中国学者和学生组织一次圆桌会议,介绍这本书并说明其在《神曲》研究中的作用。
查看更多2021第三届中意文化交流史高端论坛“但丁在中国”
2021年4月24日,第三届中意文化交流史高端论坛将在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举行。该论坛是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 在纪念意大利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但丁逝世七百周年之际,本届高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但丁在中国”,并邀请多位从事但丁研究的中国意大利学专家和学者与会发言。 中意文化交流史高端论坛创办于2018年,每年举办一届(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暂停一年),旨在从艺术、文学到哲学,文献学、语言学到数学、科学和技术的多个领域,为所有研究意中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开放的、活跃的学术对话场所。 为进一步加强该论坛的学术讨论成果,论坛专门推出了《中意文化交流史辑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该刊的第一期包含了2018年第一届论坛的主要发言成果,目前已经出版,并将在此次论坛期间正式对外推介(第二辑计划于明年出版)。 我们衷心希望该论坛及《辑刊》能够成为一个让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的新平台,不仅面向研究意中文化交流史的学者,而且会更广泛地为所有希望对话、想要对方法和视角进行比较的学者所用,既包括中国的意大利学家,也包括意大利的汉学家。 此前举办的两届论坛活动总共邀请了24位学者出席,其中包括5名意大利学者。本届论坛将有13名中国学者与会,意大利学者因为疫情的影响无法参加。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生活逐步回归正轨,未来的高端论坛活动将迎来越来越多的中意学者的积极参与。 观众朋友们可以在线观看论坛的全部工作。在文末提供了直播二维码(在艺app和小程序),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论坛上午场(9:30-12:00)和下午场(14:00 – 17:45)的直播。 论坛语言:中文 发言嘉宾 王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教授,著名翻译家 肖天佑 对外经贸大学意大利语教授,著名翻译家 周春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高星 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文铮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北外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 朱振宇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陈绮 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文学博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常无名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后 李婧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专业副教授 成沫 意大利罗马大学罗曼语文学博士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博雅博士后) 潘源文 对外经贸大学意大利语系讲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文学博士 […]
查看更多我们都爱莫里康内——致敬意大利电影音乐大师音乐会
在埃尼奥·莫里康内,这位以100多部电影经典作品的精彩配乐而闻名世界各地并深受观众喜爱的意大利伟大作曲家去世一年后,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和中山音乐堂合作举办一场由民间音乐、世界音乐、摇滚、爵士乐、印地音乐等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参加的纪念音乐会。这场由著名电台主持人和DJ有待设计的音乐会将以中国艺术家的多元化风格重新诠释20首Ennio Morricone最著名的配乐作品。向伟大的大师的音乐之美和统一性致敬,向能够沟通、团结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大师音乐语言致敬!同时,也是向艺术家和音乐流派之间创造性对话发出的鼓舞人心的邀请。 4月9日,众多古典、民族、摇滚、爵士音乐家将齐聚中山音乐堂,向我们共同热爱的莫里康内大师致敬!届时,钢琴、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单簧管、古琴、扬琴、吉他、口弦琴、美声、打击乐等众多音乐家将倾情演绎《天堂电影院》、《美国往事》、《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电影中美妙感人而又熟悉的旋律,以最优美、浪漫的音乐纪念莫里康内大师。 埃尼奥·莫里康内1928年11月10日出生于罗马。他长期的艺术生涯包括广泛的创作体裁,从绝对的音乐会音乐到应用音乐,在戏剧、广播和电影中担任编曲、指挥和作曲家。 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莫里康内获得了许多奖项。除了金狮奖和他在2003年获得的奥斯卡奖外,他还获得了八项银丝带奖、五项英国电影学院奖、五项奥斯卡提名、七项意大利电影金像奖(大卫·迪·多纳戴罗)奖、三项金球奖、一项格莱美奖和一项欧洲电影奖。2009年,时任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尼古拉斯·萨科齐为莫里康内颁发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策划统筹/主持:有待 钢琴:岳鹏 大提琴:宋涛 萨克斯/单簧管:胡之良 女中音:李颖 古琴:赵家珍 箱鼓:李聪农 吉他/口弦:图利古尔·刚子 小提琴:秦奇 杨文卉 扬琴/女声:王晓芳 男声:尹健 吉他:文大可 张潜 贝斯:李佾蔓 鼓:施奇良 购票请扫二维码
查看更多音乐讲座《朱塞佩·威尔第与茶花女》
今年是意大利伟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逝世120周年纪念,这位歌剧作家受到意大利和全世界观众的赏识和热爱。在他硕果累累的漫长音乐生涯中,朱塞佩·威尔第创作了歌剧历史上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茶花女》,根据最新数据,这可能是在全世界上演次数最多的歌剧。 为了纪念威尔第,国家大剧院将上演歌剧《茶花女》(4月5至11日),北京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与国家大剧院合作,推出一场“音乐讲座”活动,主题为《朱塞佩·威尔第与茶花女》。 讲座《朱塞佩·威尔第与茶花女》由朱塞佩·库恰主讲,歌剧史权威专家,并从2011年开始担任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顾问。在讲座中,库恰将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与《茶花女》剧本的文学背景,同时还将为广大观众解读本歌剧的革命性以及威尔第打造的讲究、有效的音乐语言。这些元素都为歌剧获得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令其直到今天依然是全世界的保留剧目。 讲座期间,国家大剧院的歌唱家周晓琳(女高音),扣京(男高音)和张扬(男中音),由马可·贝雷依(中央音乐学院)担任钢琴伴奏,还将献上《茶花女》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咏叹调。 最后,下周即将在国家大剧院《茶花女》中担任主角的歌唱家们,将在意大利驻使馆文化中心主任孟斐璇的主持下进行一个简短的访谈。 音乐讲座: “朱塞佩·威尔第与歌剧《茶花女》” 主讲:朱塞佩·库恰 特邀国家大剧院的歌唱家 周晓琳(女高音) 扣京(男高音) 张扬(男中音) 钢琴伴奏:马可·贝雷依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线上活动 此剧曾于2010年在北京举行了国际合作新模式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参与制作的团队世界闻名,由Hennis Brockhous执导,舞美设计师Benito Leonori负责布景设计, Giancarlo Colis担纲服装造型设计,这部作品以19世纪巴黎的浪漫气氛为背景,时值纪念威尔第逝世120周年之际,重返国家大剧院,代表了其极具非凡价值的选择。 朱塞佩·库恰 朱塞佩·库恰,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顾问。在来到中国之前,库恰曾在意大利和其它国家的著名歌剧院或歌剧节担任艺术指导(如:卡塔尼亚贝里尼歌剧院、塞维利亚La Maestranza歌剧院、帕勒莫马西莫剧院、卡利亚里歌剧院,托雷多“El Greco”歌剧节等)。自2011年3月起,担任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顾问。 周晓琳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曾在20余部中外歌剧中担任女主角,如《山村女教师》(杨彩虹)《艺术家生涯》(咪咪)《茶花女》(薇奥莱塔)《游吟诗人》(莱奥诺拉)《骆驼祥子》(虎妞)《冰山上的来客》(真古兰丹姆)《西蒙·博卡涅拉》(阿梅莉娅)《水仙女》(卢莎卡)《图兰朵》(柳儿)等。 周晓琳以极好的音乐内涵和扎实的基本功底饰演中外歌剧20余部,涉猎的作品语言多种、风格多样;声音兼具抒情性、戏剧性,人物角色塑造立体新颖,舞台风格独具魅力。合作过的中外著名指挥家有汤沐海、陈佐湟、吕嘉、余隆、俞峰、张国勇、李心草、洛林•马泽尔、弗拉基米尔•阿什肯那齐、祖宾•梅塔、郑明勋、安东尼奥•帕帕诺等。 周晓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曾任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多次在国家级大型文艺演出和国事、外事演出中担任主要演员。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职责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用歌声传播中国的文化和时代精神。 她曾获“金钟奖”金奖、文化部文华声乐节目表演二等奖(政府奖)、“CCTV青年歌手大赛”银奖、“德国新声音”等国家级、国际级声乐比赛大奖。她主演的歌剧《大汉苏武》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剧目奖。2012年被央视“光荣绽放”评选为中国十大女高音。 扣京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男高音歌唱家,意大利帕尔玛音乐学院歌剧演唱硕士,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学士。曾参演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茶花女》《水仙女》《方志敏》《风流寡妇》《图兰朵》《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兰花花》《法斯塔夫》。 曾参加意大利文化部纪念威尔第诞辰200 周年项目《威尔第安魂弥撒》,在意大利及美国多个城市巡演,被《帕尔玛邮报》评论为——“具有无可争议表现的男高音”。曾被选入博洛尼亚歌剧学校与博洛尼亚市政歌剧院联合出品歌剧《奥林匹克》中担任男主角克里斯坦,并多次在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帕格尼尼音乐厅、博洛尼亚市政歌剧院、卡萨尔马焦雷市政歌剧院、瓜斯塔拉市政歌剧院、北京音乐厅、西安音乐厅、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等出演歌剧及音乐会。 曾在意大利获得:“Voci dal Mediterraneo”国际歌剧比赛三等奖及特别奖,“Carlo Zampighi”国际歌剧比赛三等奖,“AndreaChenier”国际歌剧比赛三等奖,“Maria Caniglia” 国际歌剧比赛Lions特别奖,“Opera Live”国际歌剧比赛-歌剧唐璜“DonOttavio”角色奖。 张扬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男中音歌唱家。曾参演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旧金山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安德烈·谢尼埃》,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西蒙·波卡捏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方志敏》、《歌女乔康达》、《卡门》、《费加罗的婚礼》、《图兰朵》、《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假面舞会》、《唐璜》,儿童歌剧《阿凡提》等。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中担任歌曲《共同家园•和平颂》领唱。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音乐学院。师从于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米蕾拉·弗莱尼(Mirella […]
查看更多2021意大利但丁日—走进但丁世界
2021年是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逝世70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这位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欧洲人文主义的先驱。一年前,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将每年3月25日定名为“但丁日”(Dantedì),号召意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铭记这位人类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诵读其作品,传承其思想,彰显其精神。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参加但丁日活动,这一天是专门为了庆祝但丁的形象而设立的,其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神曲》中超越凡尘旅程的开始,也就是这位伟大诗人逝世的700周年,讲座的主题为“走进但丁世界”,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研究中心合作举办。 本次线上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铮教授主讲并邀请了北京大学意大利学专家成沫博士和浙江大学朱振宇副教授参加研讨。 文铮老师主讲《走进但丁世界》,引领大家走入但丁的生活,呈现这位伟大诗人和思想家的人生际遇与情感经历,揭示但丁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 成沫老师主讲《神曲的打开方式》将为大家展示《神曲》的美妙之处,通过对诗歌韵脚、节奏及修辞特色的解读与赏析,让非母语读者也能感受但丁的“弦外之音”; 朱振宇老师应邀介绍浙江大学主办的纪念但丁大型系列学术活动; 讲座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们将为大家朗诵《神曲》的10个中文译本选段。 近七个世纪来,《神曲》为每一种语境或创意领域提供了灵感,且不论在历史上或技术背景下:从戏剧到文学,从音乐到绘画,从电影电视,到漫画、电子游戏和数码艺术。 伟大的诗人但丁,是意大利文化在全世界的标志和象征,他是《神曲》的天才作者,这项卓越的文学遗产并非仅针对精英阶层,而是供所有人欣赏的。 但丁于126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此时正值中世纪末期,意大利社会内部正在萌发文化和社会更新的历程,之后发展为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但丁是未来几个世纪深刻创新主题的领跑者。同时,在文学和诗歌的勤奋创作之外,但丁还积极地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活动,而理想和价值往往在派别仇恨和罗马教廷的腐败面前被击溃。他成为了骑士,后来担任执政长官,一直为他的城市佛罗伦萨抗争着,最终由于政治迫害他被迫永远的离开了这里。不得不抛弃故土的痛苦十分强烈。在流放期间他游荡四方,发现了十三世纪意大利各地惊人的人文和地理的多样化,但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从未忘记过佛罗伦萨。 文铮 意大利罗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北外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成沫 意大利罗马大学罗曼语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博雅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但丁与彼特拉克、罗曼语文学等。 朱振宇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文学博士,意大利都灵大学访问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 2021年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暨3月25日意大利但丁日 走进但丁世界 讲座暨研讨会 主讲:文铮(北京外国语大学) 特邀嘉宾:成沫(北京大学),朱振宇(浙江大学) 主持:孟斐璇(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 通过在艺app观看 直播间入口
查看更多新丝路虚拟行三部曲
3月16日19:00 第一部与第二部:武汉与西安 3月23日19:00 第三部:北京 艺术家对话 观看预告片点击此处 3月16日19:00(第一部和第二部)和3月23日19:00(第三部和艺术家对话),我们将通过本微信公众号推送视频链接,观众们可以在手机、平板或电脑上欣赏本次演出。 通过小程序观看 通过在艺app观看 为了更好地享受音质和立体声效果,建议使用耳机 三部曲的主题——漫游剧团与三位中国青年艺术家远程合作的成果——旅行:与全球正在经历的这段艰难的历史时期相关的回忆、印象和隐喻,通过肢体行为、编舞和双语(意大利文和中文)原创剧作法进行表达。 我们从丝绸之路的终点西安出发,在这里我们与视频艺术家与表演者伊可相遇,然后我们穿过武汉,表演者蔡佳岚和江禹葳在这里的摩天大楼上起舞,迷失在小巷中,最后来到了北京,这座城市保存着艺术家们的共同记忆,遥远的回忆在边框模糊的影像形状中再次浮现。如同当代的马可·波罗,我们开启了一场象征性的漫步,伴随着作曲家里卡多·纳尼和安德烈·库比尼的音乐,穿越自然风景,背上巨大的金属翅膀,这沉重的包袱将我们锚定在一个地方,令我们无法起飞,只能依靠幻想和记忆飞翔。 三部曲的最后将以艺术家们的对话作为结尾,对话由安娜·玛利亚·蒙特威尔第主持,她是米兰大学教授,数字表演专家。 “漫游”是一个于2004年创建的跨界两人组合,其创始人为导演兼表演者安娜·朵拉·多尔诺和剧作者兼表演者尼科拉·毕昂佐拉,他俩主要关注对肢体剧的实验及当代行为表演艺术。他们将作品翻译成三种不同的语言,现已在美国、亚洲、中东及欧洲的20多个国家推出了自己的制作和项目。他们曾荣获多个意大利及国际奖项,包括因《在伊尔瓦制作》而获得的2014爱丁堡艺术节“全面戏剧奖”提名,他们还得到其他重要的认可,包括2018欧洲文化遗产年对《记忆破布》项目的支持,国际特赦组织对《失踪者》剧中体现的公民意识的认同。 “漫游”曾代表意大利参加重要国际活动,如印度戏剧奥林匹克和拉美意大利年等,他们还与其他国家合作制作国际项目,如与热那亚国立剧院及乌拉圭FIDAE戏剧节合作完成的《全球城》(它是意大利全国版权协会2019年“为谁创作”大赛的入选项目)。 2020年,新冠造成的各种限制使全世界文化艺术戏剧界陷入危机,为面对危机,“漫游”推出了《超越国界》的国际项目,借助视频来与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远程合作,用这种创新的工作方式进行网上视频表演。 安娜·朵拉·多尔诺 1976年生于塔兰托,在安东尼阿诺戏剧学院毕业,并在西尔维奥·卡斯蒂利奥尼在大天使镇主持的艾米利亚—罗马涅戏剧高级学习班中进修实验戏剧。2004年创建“漫游”剧团,目前为该剧团的艺术总监、导演兼演员。她导演的戏剧曾摘取多项奖项,包括:她执导的《来—露露》剧荣获第六届波兰Zdarzenia国际艺术节评委特殊奖、凭借《在伊尔瓦制作》而获得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全面戏剧奖”提名。她构思推出了以“记忆破布与大都市”为名的研究与高级进修项目,在欧洲、拉美、中东及亚洲等地主持相关的国际课程。她曾执教很多学院和大学,包括:墨西哥自治国家大学(UNAM)、韩国Kyungsun大学、英国肯特大学、波兰格洛托夫斯基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印度国立戏剧学校。 最近,以与热那亚国立剧院及乌拉圭FIDAE戏剧节合作完成的《全球城》,她赢得了意大利全国版权协会“为谁创作”大赛奖。2018年,Cue Press出版了她创作的《记忆破布》一书。 尼科拉·毕昂佐拉 1977年生于诺瓦拉,在波洛尼亚的新马戏学校毕业,继而在波兰、丹麦、巴西、意大利等国剧团中及在大师的指导下继续肢体戏剧的深造。2004年,他成为“漫游”剧团所有剧作的演员和作者。他曾荣获多项奖项,包括2003年的“为生活的艺术”奖、2014年以《在伊尔瓦制作》的演出而获得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全面戏剧奖”提名。他主持了很多高级进修班,包括波兰格洛托夫斯基戏剧学院的“朝向光明”班。他曾合作的机构包括:德国包豪斯基金会、韩国Hooyong表演艺术中心、墨西哥国家艺术中心。 蔡佳岚 蔡佳岚是一名来自武汉的戏剧创作者,她毕业于伦敦东十五表演学校,曾是The Ridiculous Darkness (Gate Theatre)的助理导演;她的代表作包括:独角戏Elsewhere (担任编剧和表演者),声音剧场IMAGINARIUM(主编剧和导演),三人小丑沉浸式戏剧 Lost and Found (表演者和创作者)等等。她喜欢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一起创作,她喜欢用戏剧面回应自己所在的世界和社会,致力于创作共鸣跨越文化的作品。 江禹葳 江禹葳是一名来自武汉的导演/演员/编剧。她目前往返于伦敦,武汉和北京。她毕业于美国明德学院戏剧与电影双专业。她目前在伦敦梅特电影学院读研。她曾参演出电影《长风镇》和《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她曾在美国制作编,导多媒体沉浸式戏剧《Winter's Cocoon》,并在纽约,布拉格和北京导演多部微电影。她在武汉篇中担任编导,演员和剪辑。 伊可 跨学科综合艺术家,艺术疗愈师,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的创始人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后赴法国学习表演,曾作为导演、演员、编剧在影视和戏剧领域工作并创作《影像与心理》系列独立短片。2015年,伊可汲取自身的抑郁症自愈经验,以跨界实验项目《流浪兔©》进入当代艺术和艺术疗愈领域。在该项目中,伊可独创以“媒介”和“场域”为主要作用元素的“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方法并提出“将整个城市变为疗愈场”的全新概念。目前,该项目已积累上百案例,并发展成为包含艺术创作、教育与疗愈的一整套实践与理论的“媒介-共生-互动艺术与疗愈©”体系,延伸成为十年的研究计划,引起关注。同时,伊可为丰富自身学识,跟随德国和美国老师学习舞动治疗和戏剧治疗,并于2016年同步展开《融合艺术实验》,探索不同媒介、个体、场域、文化的融合,并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地艺术驻留,成为掌握多种技术的艺术疗愈师和独立艺术家。目前,伊可主要居住在中、德两国,游走于世界并致力于当代艺术、艺术疗愈、表演艺术三个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创新。 距离将我们拉近:“漫游”剧团的“新丝路”中意项目 他们被迫回到了艾米利亚地区亚平宁山上的家,但这却为他们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新的地理方位。在出版了《全球城》一书、并在波洛尼亚一次一次的封城之间上演了《超越国界》一戏后(戏名颇有蕴意,它包括通过视频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合作),“漫游”剧团着手完成早已制定和安排的项目,借助数码设备及网络予以它们同样的冲击力。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