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意大利键盘古典主义的诞生
在纪念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逝世三百周年暨安东尼奥·萨列里(1750–1825)逝世二百周年之际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与北京大华城市剧院 联合呈现 意大利键盘古典主义的诞生 从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到安东尼奥·萨列里: 羽管键琴与早期钢琴百年间的共存与演变 本系列活动将由一场历史音乐学导论讲座拉开序幕,讲座将于5月6日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举行,使用意大利语与中文进行。同一讲座将于5月10日在北京大华城市剧院以中文再次举办。两场音乐会将于5月17日和5月24日在北京大华城市剧院举行,届时将呈现十三位不同意大利作曲家为羽管键琴与早期钢琴创作的作品。 穿越十八世纪的“键盘之旅”——从羽管键琴的辉煌到早期钢琴的崛起 在1700年至1800年间,意大利键盘音乐史经历了一个极为丰富而深刻变革的世纪。在这一时期,羽管键琴的辉煌与早期钢琴的崛起交相辉映,为新兴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诞生作出了深远贡献。值此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与安东尼奥·萨列里逝世周年之际,我们诚挚邀请您踏上一段意大利键盘艺术辉煌历史的旅程,一同聆听和重温十八世纪键盘乐器的声音与音乐回响。 讲座简介17世纪末,当巴洛克音乐即将达到其艺术巅峰时,键盘乐器的种类已经极为丰富多样。除起源于希腊化时期的管风琴外,自14世纪以来,已有多种键盘弦乐器相继发展而成。在这一庞大乐器家族中,羽管键琴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其自身又细分为不少变体,在构造、音色和表现力等方面各具特色。1700年,意大利杰出的羽管键琴制作师巴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利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架钢琴的制作,新的乐器进一步丰富了当时音乐家们可选用的键盘弦乐器谱系。正是克里斯托福利的早期钢琴所具备的技术与表现力上的革新特点,迅速激发了其他羽管键琴与管风琴制作者——特别是在德国和法国——发展出各自的变体,有的较为忠实于意大利发明家的技术理念,有的有所偏离,但都始终沿着克里斯托福利所开创的技术与表现力实验道路不断推进。 总而言之,整个18世纪因此呈现出两个深刻影响欧洲古典音乐未来发展的基本现象:一是前所未有、且后来再未达到的键盘弦鸣乐器共存的数量;二是钢琴的逐步崛起,到18世纪末期,它已确立了主导地位,随之导致其他键盘弦乐器的逐渐消失。 讲座过程中,将概述晚期巴洛克时期的历史与器乐背景,突出展示键盘弦乐器家族的丰富性;随后简要回顾钢琴的发明,强调其在音乐学层面的重要意义;并深入描述羽管键琴与早期钢琴这两种主要乐器的各自特征,比较它们在结构、音色与表现力方面的关键差异。 此外,还简要介绍将在两场后续音乐会中演奏作品的全部作曲家。讲座期间,将展示乐器及其主要结构部件的图像,并播放十余种不同历史键盘弦乐器的对比音频示例。
查看更多FROM NAPOLI TO BEIJING Graffiti Art Tour
Un grande evento di street art tra Italia e Cina: un ponte di colori tra il Mediterraneo e l’Estremo Oriente. ABS CREW è uno dei primi e più influenti collettivi di graffiti in Cina. Nato nella regione del Mare di Bohai, è composto da cinque artisti, ANDC, SCAR, NOISE, SEVEN, GOES, attivi nell’arte pubblica, nel design […]
查看更多和余华漫谈文学
意大利大使馆文化中心高兴地邀请各位来参加与余华的交谈,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家,将与读者分享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他与意大利的交往。 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发表处女作《第一宿舍》。 1991年,余华发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次年发表《活着》,被改编成电影,由张艺谋执导,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意译版《活着》是第一部将余华引荐给意大利读者的长篇小说,于1998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继于2014年摘获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文学奖。迄今为止,余华所有的长篇小说均被翻译成了意大利语,由Feltrinelli出版,它们分别是:《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2018年波特利·拉特斯·格林扎纳文学奖)和《文城》。Feltrinelli还出版了余华其他种类的文学书籍。
查看更多那不勒斯圣卡洛歌剧院爵士六重奏音乐会
向意大利歌剧致敬 那不勒斯圣卡洛歌剧院爵士六重奏音乐会 帕斯夸莱·巴尔达罗以意大利最著名歌剧咏叹调为灵感的原创作品——向焦阿基诺·罗西尼、朱塞佩·威尔第、贾科莫·普契尼致敬 圣卡洛歌剧院爵士六重奏 帕斯夸莱·巴尔达罗 – 颤音琴 萨尔沃·隆巴尔多 – 小提琴 乔万娜·马焦 – 小提琴 皮埃特罗·洛波波洛 – 中提琴 西尔瓦诺·富斯科 – 大提琴 乔瓦尼·朱利亚诺 – 低音提琴 “Jazzphony Sextet”项目源自意大利奇伦托音乐家帕斯夸莱·巴尔达罗多样而丰富的音乐人生。他渴望探索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并希望向意大利歌剧音乐致以崇高敬意,于是诞生了这一项目。项目中的曲目由巴尔达罗本人创作和编曲,在这些作品中,意大利歌剧传统中的重要主题(如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的经典旋律)与爵士乐独有的语言与音色交汇融合。 作品中所采用的即兴元素,既是爵士乐的核心,也曾是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尤其在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作品中亦可见其影子。通过这种融合,产生了先锋性的音响语言,为传统旋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这些作品为一个独特的编制而创作:由一个弦乐五重奏烘托其优美旋律,加上颤音琴所带来的爵士色彩。所有参与此项目的成员均为那不勒斯圣卡洛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家。 音乐会演出曲目 向意大利歌剧致敬 1.现在就爱我(时长:7分39秒) 2.布朗之舞(时长:4分钟)——改编自威尔第歌剧《阿依达》中的《小摩尔奴隶之舞》 3.干杯(时长:4分29秒)——改编自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 4.灿烂群星(时长:5分07秒)——改编自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星光灿烂》 5.来吧,我们出发(时长:6分29秒)——改编自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中的《间奏曲》 6.我叫咪咪(时长:6分11秒)——改编自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中的《人称我咪咪》 7.女人(时长:4分49秒)——改编自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女人善变》 8.罗西尼幻想曲(时长:4分28秒)——改编自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诽谤就是微风》与《灰姑娘》中的《咏叹调》
查看更多巴格纳蒂兄弟钢琴二重奏音乐会
演出曲目 弗朗茨·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D 940,约20分钟 弗朗茨·舒伯特:风暴人生,A小调快板,D 947,约14分钟 ————————————————————————– 克洛德·德彪西:小组曲,四手联弹,14分钟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作品71a,四手联弹,约22分钟 洛伦佐·巴格纳蒂(Lorenzo Bagnati)1998年出生于米兰的一个音乐世家。他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七岁时被威尼斯贝内代托·马尔切洛音乐学院录取,并在同年首次公开演出。17岁时,他以最高分、优异成绩毕业于贝内代托·马尔切洛音乐学院,并获得特别优异奖。2021年6月,他以优异成绩从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师从丹尼斯·布尔施泰因(Denis Burshtein)。目前,他是埃利索·维尔萨拉泽(Elisso Virsaladze)大师的学生。 14岁时,洛伦佐首次与威尼斯凤凰剧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出。2018年,他赢得了纽约“American Protégé国际钢琴与弦乐比赛”一等奖,以及杜塞尔多夫“安东·鲁宾斯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一等奖。近年来,他还赢得了多项钢琴比赛的冠军:第23届朱利奥·罗斯皮廖西全国钢琴比赛的总冠军、公众奖和阿玛迪斯学院特别奖;第3届利沃诺国际钢琴比赛的总冠军;第9届皮奥韦迪萨科全国比赛的总冠军;第27届蒙卡列里国际比赛的总冠军;第9届扬·朗格什国际比赛的总冠军;以及圣多纳迪皮亚韦国际比赛的一等奖。 洛伦佐与多个交响乐团合作,并在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主要音乐厅进行独奏和协奏演出,其中包括卡内基音乐厅-威尔独奏厅、凤凰剧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目前,洛伦佐正在英国、比利时、瑞士、俄罗斯、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等国的著名国际音乐厅进行独奏巡演。洛伦佐还担任了多个著名比赛的评委,如圣彼得堡的“国际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比赛”。 他曾参加大师班,师从众多著名大师,如雷娜·谢列舍夫斯卡娅(Rena Shereshevskaya)、帕维尔·吉里洛夫(Pavel Gililov)、乔纳森·比斯(Jonathan Biss)、莉莉亚·齐尔伯施泰因(Lilya Zilberstein)、弗拉基米尔·特罗普(Vladimir Tropp)、埃皮法尼奥·科米斯(Epifanio Comis)、罗伯托·普拉诺(Roberto Plano)、阿尔贝托·诺塞(Alberto Nosè)、加布里埃尔·卡尔卡诺(Gabriele Carcano)、古斯塔沃·罗梅罗(Gustavo Romero)、维拉·诺西娜(Vera Nosina)和谢尔盖·森科夫(Sergey Senkov)。 加布里埃尔·巴格纳蒂(Gabriele Bagnati),2002年出生于米兰,2009年开始他的音乐之路,进入威尼斯“贝内代托·马尔切洛”音乐学院师从安娜·巴鲁蒂(Anna Barutti)教授学习钢琴。自2012年起,他在马西莫·索门齐(Massimo Somenzi)教授的指导下继续钢琴学习。2021年10月,年仅19岁的他以最高分从“贝内代托·马尔切洛”音乐学院毕业。 目前,他在卡塔尼亚的“文琴佐·贝里尼”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埃皮法尼奥·科米斯(Epifanio Comis)教授。此外,他还在菲耶索莱音乐学校(Scuola di Musica di Fiesole)跟随艾利索·维萨拉兹(Ėliso Virsaladze)教授进修高级课程。 2022年,他成为索尼古典唱片公司(Sony Classical)的签约艺术家,发行了首张专辑,其中包括20多首钢琴独奏和室内乐作品,并与拉斐拉·格罗梅斯(Raphaela Gromes)和埃丝特·阿布拉米(Esther Abrami)等音乐家合作。目前他仍在与索尼古典合作推出新音乐作品,并且在各大官方流媒体平台上累积超过4000万次播放量。 2013年3月,在“法国视角”项目中,他在“贝内代托·马尔切洛”音乐学院的音乐厅演奏了部分法国作曲家贝齐·约拉(Betsy Jola)的作品,获得了亲临音乐会的约拉女士的称赞。 2013年,他赢得了纽约全美天才音乐天赋大赛首奖,并与大赛官方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C大调协奏曲KV 415。 在过去几年里,他赢得了多项国内和国际钢琴比赛,包括“莉亚·托托拉国际钢琴比赛”、“J.S.巴赫全国钢琴比赛”和“阿尔贝托·焦尔钢琴比赛”。 2022年11月,他在威尼斯“凤凰剧院”(Teatro la Fenice)举办的“威尼斯奖”(Premio […]
查看更多系列讲座“二十世纪意大利博物馆学、艺术评论和艺术史中的女性” 玛格丽塔·萨尔法蒂——从双年展到未来主义,再到二十世纪艺术小组
北京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很高兴宣布举办系列讲座,聚焦于在20世纪意大利艺术研究、艺术保护和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女性人物。 系列讲座将特邀该领域的学者和教师做为主讲人,深入探讨几位跨越整个20世纪的女性人物,从20世纪20年代到新千年,她们在博物馆学、艺术评论和艺术史方面做出了贡献。系列讲座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机会,认识在20世纪意大利艺术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杰出人物,她们做为先锋,为后代开辟了新天地。 首场活动定于4月10日星期四晚上7点举行。艺术史学家Guicciardo Sassoli de’ Bianchi Strozzi将为我们讲解玛格丽塔·萨尔法蒂:她是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不可或缺的人物,推动了新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先锋,包括未来主义者和二十世纪艺术小组,实际上她也为国家的文化政策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她为艺术界推广最杰出的女性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而奋斗,争取她们能够像男性同行一样被认可和尊重。她自己成为了20世纪初意大利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人物。 此次活动将以意大利语进行,并提供中文翻译。 主讲人Guicciardo Sassoli de’ Bianchi Strozzi是艺术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国际展览组织者。他的学术出版物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专注于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艺术的艺术批评史,以及世界艺术史。他曾策划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北京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等机构举办的展览,其中包括目前正在举行的庆祝马可·波罗七百周年的展览《传奇之旅:⻢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
查看更多歌剧有约系列讲座 -《游吟诗人》
激情、戏剧与伟大的音乐都在这部歌剧中!4月2日(星期三)19:00,朱塞佩·库恰将在文化中心介绍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游吟诗人》。该剧将于4月9日至13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游吟诗人》是这位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以其脍炙人口的咏叹调、对歌唱家极具挑战又极富美感的角色设置,以及充满激情的剧情(决斗、绑架、毒药等)赢得了所有歌剧爱好者的热情。 该剧于1852年在罗马阿波罗剧院首演,与《茶花女》不同,《游吟诗人》自问世以来便在意大利及海外广受欢迎,至今仍是歌剧史上最受欢迎和喜爱的剧目之一。欢迎大家前来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探索这部歌剧的魅力! 本次讲座将以意大利语进行,并配有中文翻译。 朱塞佩·库恰,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顾问。来华之前,库恰曾在意大利和其它国家的著名歌剧院或歌剧节担任艺术指导(如:卡塔尼亚贝里尼歌剧院、塞维利亚“马埃斯特兰萨”歌剧院、巴勒莫马西莫歌剧院、卡利亚里歌剧院,托雷多“埃尔·格列柯”歌剧节等)。自2011年3月起,担任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顾问。
查看更多太阳朋克与未来小说 Francesco Verso见面会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高兴地邀请您参加弗朗切斯科·韦尔索见面会,本次活动将特别邀请作家杨平共同探讨太阳朋克与未来小说。 活动将以意大利语和中文进行,定于3月31日19:00在本中心会议厅举行。 太阳朋克是一种文学类型,它投射并想象一个在经济、能源和环境方面可持续的未来。 太阳朋克为一种集合了推理小说、艺术、时尚等方面的运动,并且试图解答“何为可持续文明”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文明”。 太阳朋克以手工艺传承、社区共生理念及可再生能源技术为核心,在视觉呈现上以新艺术风格为基调,融汇非洲与亚洲美学精髓。该文化思潮作为对赛博朋克虚无主义的积极回应(……),既通过”太阳能”(solar)意象勾勒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又以”朋克”(punk)的反叛精神颠覆阻碍该愿景实现的现行体制。 弗朗切斯科·维尔索,1973年生于博洛尼亚,是一位科幻作家和编辑。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中文等多种语言,也包括《人类解药》、《电子娃娃》、《Zendroide》(与段子期合著)、《生态进化》、《未来观察》和第一部欧洲的太阳朋克小说《行者》(由《极限犬》和《疯狂之地》组成)。他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有《继人类》和《血猎人》。 他曾获得三次Europa奖、两次Urania奖、两次Italia奖、Odissea奖、Galaxy奖和Marco Polo奖,以表彰他对中国科幻的推广。2014年,他创办了未来小说(Future Fiction)出版社,出版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幻作品,涵盖14种语言和40个国家的书籍、漫画和有声书。从2019年起,他成为重庆钓鱼城科幻学院的创意总监,并开设科幻写作课程。 www.futurefiction.org 杨平,泰山科技学院蓬莱科幻学院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科幻银河奖获得者、澳门国际科幻奖获得者。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培训中心教员、《中国计算机报》记者、《中国国家天文》编辑。多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评委,科幻 “水滴奖” 评委,科幻 “星球奖” 评委,科幻 “天问奖” 评委。中国科协 “我是科学家” 项目演讲者。中国美术学院外聘教师。1994年开始创作,先后在《科幻世界》、《科幻大王》、《科幻海洋》、《学与玩》、《知识就是力量》、《电脑教育报》、《天南》、《人民文学(英文杂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作品。主要作品有《MUD-黑客事件》、《千年虫》、《裂变的木偶》、《山民记事》等。迄今发表作品六十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文、日文、德文及意大利文出版。
查看更多讲座 – 但丁:从意大利到世界
但丁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于从古至今的任何一个读者来说,但丁的伟大都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个人魅力及其诗作都备受世人称誉,却始终没有人能够充分细数他所做的突出贡献。 在本次讲座中,来自意大利罗马三大的马尔科齐教授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军教授将讲述但丁《神曲》的传播情况,关注但丁关于政治、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和公民道德方面的一些主要思想及诗作。 Dantedì 是意大利官方纪念但丁日,由意大利政府于 2020 年设立。之所以选择3月25日,是因为学术界普遍认为 3 月 25 日是《神曲》中描绘的但丁开启地狱之旅的日子。在这一天,意大利全国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公开朗诵和纪念活动,以庆祝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对意大利乃至世界文学的贡献。 Luca Marcozzi 卢卡·马尔科齐 罗马第三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但丁、彼特拉克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近期发表著作包括:《但丁与贫困》(2024 年)和《本博》(2017 年)。他同时担任多部出版物的主编,包括:《但丁与政治》(2022 年)、《但丁与修辞》(2017 年)、《读者彼特拉克》(2016 年)、《但丁与动物世界》(2013 年)、《但丁注释国家版:<神曲>中的人物彩绘注释》(2015 年)。他还在杂志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文章,如近期发表的:对《天堂篇》第六首和第三十首的研究,以及古典文学在但丁文学文化中的作用等。 他曾担任诺特丹大学富布赖特杰出讲师,并在多所国外大学举办过讲座和研讨会。 Wang Jun 王军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译协汉译意研究会会长。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中国意大利语教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意大利语言与文学。 2012年获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的“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201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2015年获北京市名师荣誉称号,2022年被中国译协评为“资深翻译家”。 2018年以译著骑士史诗《疯狂的罗兰》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同年获意大利国家文学作品译者奖;2019年出版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歌集》中译本;2021年采用格律诗体翻译的《神曲》中译本出版。
查看更多加达之夜:一名意大利作家的生平与创作
加达之夜:一名意大利作家的生平与创作 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帕维亚大学和加达研究中心合作,荣幸地向大家介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罗·埃米利奥·加达及其代表作品。 在“加达之夜”中,来自博洛尼亚大学的Paola Italia教授将回顾这位意大利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的生平及其主要创作阶段。 Lorenzo Sabatino博士将介绍“加达词典”(Gaddabolario),这是一本汇集了加达原创词汇的词典。活动中还将向大家介绍“加达地图”(Gaddamap)项目,该项目聚焦于加达生活和创作的主要地点——米兰和罗马,通过地图标记的方式带领大家沿着加达的文学脚步行走于两座城市中。
查看更多